新冠病毒仍在活跃,这3类人正在被推向高危区
“每6人中就有1人检测阳性”。2025年5月,这样一则数据冲上热搜。同时,歌手陈奕迅因感染新冠病毒紧急取消演唱会;社交平台上“两道杠”的抗原照片再度刷屏;医院门诊里咳嗽声此起彼...
许多人误以为新冠已消失,但数据显示病毒仍在活跃。
5月感染数据攀升 /新型冠状病毒
对比公众"新冠已消失"的错觉,现实中,病毒感染却在5月达到一个小高峰。
1.门急诊新冠阳性率从7.5%升至16.2%
2.住院病例阳性率从3.3%升至6.3%
3.南方省份阳性率高于北方,广东、香港等地成“重灾区”
4.新冠成为导致流感样病例的首要病原体
至于网传的“每6人就有1人检验阳性”,基于门急诊新冠阳性率升至16.2%的数据延伸出来的。
更准确地来说,相当于每6个门急诊呼吸道感染症状患者中就有1人感染新冠。
新冠检出率已超过流感、呼吸道合胞病毒、腺病毒等病原体。
目前新冠病毒已成为国内大部分地区门急诊就诊量首位的病原体。
病毒“复活”三大推手 /新型冠状病毒
1.病毒变异隐秘性强:此次的变异病毒免疫逃逸能力增强,症状更隐蔽,不宜及时发现。
2.群体免疫力衰退:上一波感染抗体保护期已过(约6-10个月),易感人群积累。
3.社会活动催化:五一假期,人员流动,加速传播。
本次新冠病毒特征 /新型冠状病毒
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新闻发布会的信息,截至2025年5月16日,XDV变异株已成为我国本土病例的优势流行株。
01.隐蔽性
XDV变异株传染性增强、症状轻微化、免疫逃逸能力强。
02.症状
大多数健康人群感染后可在5—7天内恢复,但老年人、慢性病患者及免疫力低下人群仍需警惕重症风险。
目前流行的毒株感染后症状相对较轻,新冠2025最新症状主要表现:
1.上呼吸道症状:喉咙痛、鼻塞、流涕、咳嗽;
2.全身症状:发热、乏力、肌肉酸痛;
3.其他症状:部分人可能出现嗅觉或味觉减退、头痛、腹泻等。
03.传染渠道
1.飞沫传播:感染者咳嗽、打喷嚏时,喷出的飞沫被他人吸入。
2.接触传播:触摸被病毒污染的物体(如门把手、电梯按钮)后,再触碰到眼、口、鼻等黏膜部位。
3.气溶胶传播:在密闭、通风不良的空间,病毒附着在空气中的微小颗粒(气溶胶)上,可在空气中悬浮较长时间,增加感染风险。
04最新预防
6月底前见拐点:钟院士强调,当前疫情还在“爬坡”阶段,但拐点指日可待。大家别恐慌,只要做到早发现、早诊断、早用药,整体形势完全可控。
高危人群 /新型冠状病毒
1.大于65岁,尤其是未全程接种新冠病毒疫苗者
2.有基础疾病(心脑血管疾病(含高血压)、慢性肺部疾病、 糖尿病、慢性肝脏、肾脏疾病、肿瘤等)以及维持性透析患者
3.免疫功能缺陷
4.肥胖(体质指数≥30/)
5.晚期妊娠和围产期女性
6.重度吸烟者
如何防护 /新型冠状病毒
1.个人防护:在商场、地铁、医院等人群聚集的场所,建议戴上口罩,隔绝病毒。
2.保持社交距离:少去人多的地方,外出时与他人保持1米的社交距离。
3.通风换气:室内场所早晚各通风半小时,让病毒没地方藏身。
4.提高健康素养:均衡饮食,规律作息,保持适量运动,增强身体免疫力。
5.健康监测:尽量避免与感染成员接触,如果身体出现不适,如发热、干咳、乏力、咽痛等症状,应该及时前往医院就诊。
长期共存,如何博弈 /新型冠状病毒
1.周期性流行或成常态:专家预测,每6-10个月出现小高峰。
2.免疫系统的终极防线:NK细胞(自然杀伤细胞)是免疫防御的“第一道防线”,应科学补充营养、定期评估免疫力,以对抗病毒。
3.社会心态调整:不恐慌不轻视,平衡防护与正常生活。
本文目标不是唤醒恐惧,而是打破信息差——知道河水深度,才能更好地摸石过河。
同时,专家说的‘不恐慌’≠躺平,而是拒绝封城式极端,拥抱精准防护——如同雨天不必躲在家,但需要一把伞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