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> 最新动态 > 小满节气祛湿指南:三穴一经化解体内湿浊,轻松度夏!
最新动态
小满节气祛湿指南:三穴一经化解体内湿浊,轻松度夏!
2025-05-213
u=1676170330,2297601375&fm=253&fmt=auto&app=138&f=GIF.gif

小满,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八个节气,带着初夏的温润悄然来临。此时,北方麦类等夏熟作物籽粒开始饱满,但尚未成熟,恰到好处地诠释了“小满”的含义。南方的水田里,稻苗茁壮成长,一片生机勃勃。


5月21日,我们迎来小满节气。


小满是夏天的第二个节气,也是从这个时候起,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开始升高,随之而来的雨水也开始变多。高温+高湿交织在一起,让人身体感觉不适,湿热难耐。


农谚有“小满小满,江满河满”之语,意思是说过了小满,降水增多,江河湖泊的水量多起来,闷热潮湿的天气来临,致使风疹病的发病率直线上升。


《金匮要略·中风历节篇》将风疹的成因归结为“邪气中经,则身痒面隐疹”。具体来说,小满节气的特点是湿。


所谓湿,即通常所说的水湿,它有外湿和内湿的区分。


外湿是由于气候潮湿或涉水淋雨或居室潮湿,使外来水湿入侵人体而引起。


内湿是一种病理产物,与消化功能有关。因雨水较多,空气中湿邪较重,湿邪郁积于人体肌肤,如果再复感风热、风寒与湿相搏,就会郁于肌肤皮毛腠理而发病。


还有一情况是肠胃积热,若不小心感受风邪,郁于皮毛腠理而患病。


所以,小满开始,要真正的祛湿热。


想祛湿先自查


小满一到,脾虚的人就感觉到腾腾杀气,身体底子差的人,在经历春天肝郁克脾、初夏寒湿伤脾之后,脾胃已经很虚,等湿热的小满节气一到,身体各种“困、重、肿、胀、黏、胖”就来了。


如何判断自己的身体被湿热缠身了呢?


困:嗜睡,好像怎么都睡不醒,早上起脑袋里昏昏沉沉的,一整天都提不起精神。


重:身体沉重、酸重,浑身没力气,不想动。


肿:容易水肿,特别是眼睑和腿脚。


胀:没有胃口,吃东西比较少,或者吃完以后不消化,容易腹胀。


黏:脸上爱出油,头发也爱出油;嘴里黏腻有痰;便便黏马桶,或大便不成型,容易腹泻;女生白带多,味道重;男生阴囊潮湿;容易长湿疹水疱。


胖:喝水都长胖,身体虚胖,腹部、腰部、大腿容易有囔囔肉。


伸出舌头一看,基本都是湿哒哒,胖嘟嘟,舌头两边有齿痕,舌苔白腻或黄腻!正常的舌苔一定是薄薄的一层,干净而清爽,均匀地分布在舌头的中后方。


巧用三穴一经,健脾祛湿不再难


五脏之中,脾最忌惮湿邪侵扰。


湿邪困脾则运化失司,致使饮食水谷精微失于运化,内湿丛生,与外湿里应外合形成双重桎梏。


值此小满时节,健脾祛湿实为养生要务。


健脾祛湿:阳陵穴


微信图片_20250516111112.png


阴陵泉穴作为足太阴脾经的合穴,具有强脾化湿、清利湿热之效。若您常有餐后腹胀困扰,不妨每日按揉此穴;若稍食生冷即腹泻频作(如水果、冷食等),则更需坚持每日刺激阴陵泉。


操作要点:

①每日按揉5分钟,以局部酸胀感为度

②手法需柔中带劲,避免暴力按压

(取穴定位:初次尝试者建议对照动态图示掌握精准位置)


需特别注意:单纯按揉并非万能之策。当体内湿邪过盛时,在强化脾运功能的基础上,还需配合利水之法以祛除多余水湿。


排水管道:委中穴


微信图片_20250516111245.png


委中穴位居足太阳膀胱经枢纽要冲,堪称人体最大排湿通道的“闸口”。


此穴若经气瘀滞,犹如水道梗阻,湿邪难出,徒增脾运负担。


日常保养宜多施以按揉、叩击或温灸之法,保持经络畅达,使水湿得以循经下泄,为脾脏分忧解困。


操作要点:

每周连续拍打5~10分钟,会出现青、红、紫、黑等类似刮痧时候的出痧反应。


寒湿克星:承山穴


微信图片_20250516112437.jpg


站立位,双足并拢,用力踮起脚跟,小腿后侧肌肉隆起处的凹陷即为承山穴。承山穴乃祛湿核心穴位,兼具疏通经络、缓急止痛之功。


湿困体质者建议艾灸5-10分钟,以局部微热感为度,此乃膀胱经阳气振奋、驱湿外出之征。得膀胱经相助,即便脾暂为湿邪所困,亦可速复其运化之能。


操作要点:

用拇指或食指按压穴位,每次3 - 5分钟,以酸胀感明显为宜;或用拳头轻轻叩击该穴,每次100 - 200下,每日1 - 2次。


终结湿气:推拿脾经


小满后排毒最好的做法是推脾经。


中医认为:“脾经畅通,重病难上身”。


脾经循行于小腿内侧,沿线分布四大核心穴位,其中阴陵泉至三阴交一线尤为关键。沿此路径自上而下推按36次,可同步实现健脾祛湿与塑形瘦腿的双重功效。


操作路径:

由阴陵泉向三阴交单方向推按(如图示直线)


微信图片_20250516113952.png

注意事项:

若脾经瘀滞,推按时穴位区域痛感显著,此时宜加强按揉频率以疏通经气。每日坚持操作,待痛感渐消则提示经络渐通。


冬瓜配它,天然排湿王


除了按摩穴位,最重要的一点还要搭配饮食。


冬瓜作为药食两用佳品,全株皆是宝:瓜肉清润利水,瓜皮消肿祛湿,瓜瓤甘凉解暑,连冬瓜籽都有化痰止咳之效。


微信图片_20250516132110.png


在岭南地区,冬瓜茶是夏日必备饮品,其清热祛湿、生津止渴的功效深受百姓认可。


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冬瓜皮的临床应用,中医常将新鲜冬瓜皮洗净晒干后入药,制成卷曲状药材,用于治疗水肿型疾病如肾炎等,取其利水消肿之功。


搭配薏米更显妙用:生薏米性凉,擅长清利湿热,适合体质偏热人群;炒制后的薏米性温,既能健脾又不伤胃阳,尤其适宜寒湿体质者及儿童食用。二者相辅相成,既能促进体内废水代谢,又可固护脾胃功能,实现"排而不伤"的养生境界。


微信图片_20250516132020.png


这道汤品集祛湿、健脾、消暑于一体,顺应小满时节气候特点,是调理湿热交蒸天气的养生良方。


古语云“月盈则亏,水满则溢”,世间万物皆循此理。万事太满,容易物极必反,而不满,又空留遗憾,只有小满,是恰到好处的。


愿你我皆得小满之慧让每个寻常日子都浸润着“小得盈满”的欢喜,如此,方不负这恰逢其时的圆满。


喜欢这篇内容的话,可以【点赞】、【分享】、【在看】,愿人人皆得其时,清泄浊滞,活出小满般的圆满境界。



END
老年保健协会.jpg
小满节气

点我访问原文链接